比特币铭文协议曾经非常火爆,可现在热度已经消失了。它看起来前景很光明,然而背后藏着许多问题,这些问题对它长久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。
铭文协议的发展历程
从技术层面来讲,我深度投身于铭文协议的开发工作,亲眼见证了它从刚刚兴起,到迅速发展壮大,再到回归理性的全过程。起初,铭文协议仅仅具备写入数据的功能,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,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对于 BTC 以及其他资产“发行”的强烈需求。随后,BRC20 问世,借助标准化的格式,使得静态铭文能够“动起来” 。
数据脆弱性问题
铭文协议的数据脆弱性极高,一旦链下索引器不再提供支持,那些所谓的“资产”便会沦为毫无意义的垃圾数据,在重复聪事件里,这种脆弱性被彻底暴露出来,当同一个聪上出现多个资产时,协议方会修改标准,这表明生态的共识由少数人掌控。
优化未触核心痛点
相关机构推出了像单步转移这样的所谓“优化”,然而这些“优化”并没有触碰到市场的核心痛点,反而还产生了平台迁移成本。这表明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,设计者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了“发行”上面,对于发行之后的应用场景没有进行思考,如此一来,协议就很难满足市场的多元需求了。
公平性严重缺失
工作量证明机制在运行的时候,公平性存在严重欠缺。大户依靠算力方面的优势,率先完成铸造。这跟“公平发射”的说法完全相反。这使得原本期望公平的用户非常失望,还破坏了整个生态的健康发展。
设计缺陷诸多
协议设计使得代币名称符号能够不唯一,进而造成了同名资产的混乱,早期在高并发场景下存在UTXO争抢问题,这让用户铸造体验非常差,这些设计缺陷严重影响了用户对协议的信任,也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意愿。
项目方资源匮乏
比特币系统运作存在中心化情况,且发射方式缺乏公平性,进而致使项目方资源变得匮乏。运作索引器仅有成本却没有收益,所以没人愿意去解决技术以及运营方面的问题。并且链下协议的安全性比不上比特币共识,这使得用户对此更为担忧。
真正成功的区块链协议,需要解决共识方面的实际问题,需要解决功能方面的实际问题,需要解决性能方面的实际问题。然而,铭文协议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几乎是零。这就是它热度无法持续的原因。大家觉得铭文协议还有翻身的可能吗?不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要是觉得文章有用,也请点赞和分享。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