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弄明白Web3,却被相关术语搞得晕头转向?别着急,这篇文章会带你轻轻松松认识区块链的基础——区块,帮你开启Web3的大门!
什么是区块
区块是区块链上的数据打包单元,它类似一个结构化的数据容器,可将其想象成区块链上的“页面”,每一页都记录着一批交易,例如在以太坊网络中,众多交易被打包进一个个区块里,从而让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更具条理性。
区块包含内容
以以太坊来说,每个区块存在多个重要字段。区块编号会递增,它记录着区块的顺序。有打包时间戳,凭借这个能知晓打包的具体时刻。交易列表含有哈希和明细,借助这些方便查询交易。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可让区块紧密相连。还有状态树根、本区块消耗的Gas总量以及打包者等信息,这些字段一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块。
交易为何要打包
交易打包有不少益处。其一,它能够提升处理效率,这如同将众多货物集中运输,一次可处理多个交易。其二,它可以构建链式结构,使区块链得以持续。其三,它有利于验证与回滚,方便发现并纠正错误。其四,它还能设计激励机制,例如挖矿和出块,以此鼓励人们参与到区块链网络中。
交易进区块的流程
交易从提交到进入区块存在完整流程,这流程就如同高速公路的收费站。交易首先会被提交,接着要经过一系列验证等步骤,最后才会进入合适的区块。在这一过程当中,各个环节都发挥着其作用,以此确保交易的准确与安全。
用户提交交易 → 进入 Mempool → 等待打包 → 节点选择交易 → 打包进区块 → 广播全网
区块的创建规则
在不同的共识机制下,区块的创建情况不一样。在PoW机制里,比特币大概10分钟产出一个区块,ETH旧版本13秒产出一个区块。在PoS机制中,由被选中的验证者创建区块,以太坊目前大约12秒产出一个区块。在DPoS、BFT等机制中,委托节点、投票组进行创建,速度更快,常见于侧链、L2。不同机制各有特点,能适应不同需求。
区块确认与分叉
因为存在网络延迟等状况,区块链有可能出现短暂分叉,进而存在“两个版本”的最新区块。只有后续有充足数量的区块跟上,它才会被最终确认。比特币里“6个确认”是经验数值,以太坊通常在12至30秒后能够被接受。然而,虽说区块链的最终状态无法更改,不过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分叉,这种情况会通过链重组机制来解决,最终只保留最长链或者权重最高链。
你对创建区块的哪种共识机制更感兴趣?要是感觉有收获,欢迎点赞,欢迎收藏,大家一起学习交流!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